氣候改變使筆筒開裂
古董傢具最容易受到溫度和濕度的影響,如果溫度和濕度差異過大,會由於熱脹冷縮產生開裂,導致傢具木材變形,而且越大的木材越容易出現開裂和變形。為了避免 木材在年深日久後出現開裂,一般都要在加工前將木材中的木漿用水泡出。現在一般的伐木場都有大水池,木頭在被開採後,要放在水池裏泡10年以上,把木頭裏的木漿全部泡出來才能外銷。曾經在中國台灣有人用新砍伐的木材雕了一個很大的佛像,經過二三年時間,佛像上四處都有大的開裂,這就是由於木材中積存了木漿的緣故。
如果想儘量保持古董傢具的完整性,就要保持存放環境的恒溫恒濕。一些南方的家具拿到北方來就會出現木材收縮、變形等情況,所以冬天最好在存放的地方使用加濕器,例如北方的傢具行店主在關門之前會在地上潑一些水,保持屋內的濕度。另外,貴重的傢具不要放在暖氣比較熱的地方,因為一旦暖氣涼下來就會導致傢具的變形。
蔣無為表示,打蠟對於傢具抵抗潮濕侵蝕有很好的功效,尤其是燙蠟可以很好地防止木質受潮,但是打蠟只能防潮,卻不能防高溫;現在也有很多人採用擦油的方法,不過這種擦橄欖油、核桃油的方法實質上對防潮和防濕效果都不大。
專家支招 光線溫度要適宜
胡東波介紹說,個人藏家尤其要注意收藏環境的溫度和濕度。一般來說,環境溫度在15 -20℃ 之間、相對濕度在55%-65%之 間時,比較適宜書畫、紡織品的存放。溫度太高,可放置冰塊、加厚墻壁、加裝隔熱層、密封窗戶及遮蔽光照。空調工作時會降低室內濕度,最好慎重使用。如南方 很多博物館在安裝空調後帶來一系列問題,很多傢具已經適應了當地環境,突然除濕後,傢具受不了,出現乾裂;溫度太低時,可在室內採用取暖設施,因為溫度降 低至露點,會產生結露現象。藏品易於吸水,在溫度低於零度時會引起纖維內部結冰,破壞內部結構;微生物在生長過程中以文物材質本身為載體和營養源,分泌出 多種強腐蝕性的酶類、有機酸、氨基酸、核酸及有害毒素,使文物褪色、泛黃、材質受損;大氣中的有害氣體會導致藏品顏料褪色或變色;粉塵中含有極微細的形狀 尖銳的硬質顆粒,與濕氣結合降落並沉積在物品上,誘發細菌和黴菌等微生物的寄生,對藏品造成危害。
濕度太大時,可以加強自然通風、採用除濕機除濕,或放置硅膠來降低室內濕度。濕度太低時,應使用加濕器或採取在室內地面灑水、懸挂濕水布匹、放置浸水的鋸末或紙張等措施調節。另外,室內應放置溫濕度計,或購置能長時間記錄溫濕度變化的溫濕度自動記錄儀,給出環境變化曲線,以指導收藏者採取必要措施。
其 次,注意防止有害氣體和灰塵。藏品應儘量密封避光放置在空氣清潔處,經常用微濕的軟抹布消除灰塵,用吸塵器定期清潔房屋;預防黴菌和蟲害,室內經常通風、 控制調節溫濕度、做好衛生杜絕黴菌孢子來源,是避免黴菌的主要方法。另外,還應定期查看,一旦發現霉情應及時隔離處理,避免黴菌傳染。
來源:華夏經緯網 北京商報
來源:http://big5.huaxia.com/wh/wwtd/2008/00791578.html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