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osted 2009-02-13 01:14 記者 李師鄭
冬天常是A型流行性感冒的高峰,很多人以為是氣溫太低所致,其實錯了。空氣中的濕度不足可能是更重要的關鍵。
研究顯示,當空氣中的濕度降低時,流感病毒可以存活得更久,也可能更容易傳播。專家指出,在某些地區,冬天空氣中的水蒸氣可能只有夏天的四分之一,即使在室內,絕對濕度依然很低。
因此,專家認為,要在流感猖獗季節中防範感染,空氣增濕機可能是個不錯的點子。
美國奧勒崗大學發表的這項研究,發表在2009年2月9日網路版美國科學院會刊中。
流行性感冒( influenza )一詞源自義大利文感應。幾個世紀前,當時的人相信,流感這種病來自行星的感應。現代醫學雖已進步很多,科學家仍無法百分之百確定,流感病毒到底是怎麼傳播的,為什麼?何以有些地方每到冬天就有流感肆虐,其他時候卻沒有病毒活動?
尤其A型流行性感冒的流行高峰通常出現在冬天,醫界一直提不出明確的解釋,對它的主要傳播方式也一直爭論不休。
奧勒崗大學的研究人員相信,濕度可能是問題的關鍵。
醫界早就懷疑,濕度與病毒的活動有關,只是過去都把焦點放在相對濕度上,奧勒崗大學指出,絕對濕度的影響更明顯。每到冬天,絕對濕度都會下降。
他們檢視了西奈山醫學院2007年的一項研究,該研究顯示,病毒傳播和空氣濕度的關係並不明顯。但他們把所有濕度換算成絕對濕度後,確定只要濕度提高,流感在天竺鼠間傳播的速度就會減緩,兩者的關係十分明顯。
雖然醫界早就知道,濕度會影響病毒的生命與生活,這篇報告仍有重要意義。
報告中指出,即使在絕對濕度最高的地區,仍有不到20%的病毒可以存活1小時;在最乾的地區,80%的病毒仍有致病能力。在最潮濕的環境中,經過23小時後,所有病毒都會死亡;但在最乾燥的地區,仍有60%的病毒存活著。
不 過,專家說,這並不表示我們已揭開了流感病毒之謎。譬如說,科學家一直不確知,到底流感病毒的傳播主要是靠身體接觸,或是空氣傳播,或兩者兼具。也因此, 對於目前大家最常採用的防範措施:勤洗手和戴口罩,其實並沒有科學證據支持。醫界只是針對已知的病毒傳播方式,認為這樣有助於減少病毒傳播而已,卻不能確 定有多少效果。
目前,醫界還不清楚流感病毒在乾燥環境中仍能存活和傳播,在潮濕環境中不容易存活的原因。但至少已可確知,利用蒸氣使環境變得更潮濕,可以減少病毒的活動。
留言列表